良好的家庭教育,离不开这十大原则

 

家庭教育

 

 

 

科学方法请查收

第一条原则:陪伴在先,教育在后。

 

现在很多父母的生活常态,是安排得很满,却没有留给孩子的专属时间。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,优秀的家庭教育是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动当中,父母有意无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。
很多父母,平时工作忙,和孩子在一起有时候忍不住就会启动训导模式,这其实是孩子最烦的。
事实上,只有在父母无目的的陪伴中,孩子才能产生归属感、安全感,坦露真实的自己。这时候,教育不仅会自然发生,而且效果极其明显。
 

第二条原则:咬住底线,放大空间。

 

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线。什么是底线?就是必须遵守的纪律。和孩子商量,确定下一阶段的底线要求,并且充分向孩子说明理由。底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。
确定底线同时,还要明确,如果孩子达不到底线,你会对他采取哪些惩戒措施。这里的“惩戒措施”,指的是日常的一些小规矩和小代价。
确定好这底线,可以把内容写下来甚至打印出来,一式两份,一份贴在孩子的房间,一份贴在所有家庭成员都能看到的地方。
 

第三条原则:少用权力,多用规则。

 

对于孩子,家长无疑是权威,拥有很大的权力。但是,如果总是用权力来压制孩子,你的确可能经常“赢了”孩子。可孩子呢,却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败者。频繁失败的话,孩子要么会变得反叛,要么容易变得盲从。事实上,做父母的,真正需要的,不是“赢”孩子,而是“赢得”孩子,让孩子理解而且信任。所以,才要少用权力,多用规则。
规则,和第二条所讲的底线不同。底线是强制性的,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。但是规则不能单方面制定,必须和孩子协商产生。跟底线类似的是,制定好的规则之外,父母也不能再随意地、无休止地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。
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,父母要和善而坚定。我们是要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道理,而不是逼着他遵守规则。对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规则意识的孩子,不要一次确定过多规则,可以先易后难,逐步完善。

 

第四条原则:设计策略,培养习惯。

 

所有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,而需要长期培养。但是好习惯的培养没有那么容易,往往孩子一哭闹、一撒娇,父母的就心软了,放弃了。家长要做的,就是设计策略,给孩子一个脚手架,让他能比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习惯的台阶上。习惯不能一蹴而就,它是顺着策略渐渐养成的。
 

第五条原则:搭建阶梯,化难为易。

 

培养习惯很重要,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急不得。了解这一点,当孩子刚开始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,就不要指责他。家长自己不要怒火冲天,也不要代替孩子,他渐渐地会自己越做越好的。父母要做的,是帮孩子搭建阶梯,化难为易。

 

 

 

第六条原则:随时鼓励,定期反思。

 

对于孩子,做家长的总是批评太多,表扬太少。家长看见孩子身上有什么缺点总忍不住批评,希望他变得更好。退一步想一想,事实上孩子的行为,好的行为通常占85%以上,不好的只是15%左右。当我们认为孩子没有可以表扬的优点时,不是孩子的问题,而是家长看待孩子的眼光有问题。85%好的行为,我们为什么往往看不见?
所以,父母得培养这样的习惯:随时对孩子进行鼓励。当孩子通过你的鼓励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时,这些好的行为就会固化成他的习惯,让他闪闪发光。
15%不好的行为怎么办?必须明白,单纯批评没用,家长应该做的是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。请注意,这两个词很重要:反思和定期。
反思,是帮助孩子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、归因,找到改进的方法。定期也很重要,不是每天说,看见就说,而是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一次,定期反思。
反思是针对行为本身,而不是对孩子本人。每一次鼓励或者反思,都要谨记对事不对人。

第七条原则:转移目光,发现潜能。

 

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够影响世界的重要能力,只是每个人的潜能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,仅此而已。
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短板,父母要立刻转移视线,去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;转移视线不是放弃,而是帮孩子找到一条更开阔的道路。如果不愿意接受孩子天赋中的短板,非得盯着它不放,必然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,造成孩子的对抗,不仅亲子关系变得紧张,也会影响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的发展。
父母要做的是帮孩子激励自己,并让他发现自己的潜能。

第八条原则:多帮少管,供给资源。

 

孩子之所以会犯错,往往是因为他没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。父母要做的,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预期的资源,让他在这方面的发展跟同龄人相比形成明显的优势。
有了资源,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,才会珍视自己的时间,热爱生活,进而珍爱生命。
如果希望孩子爱读书,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书店,也可以和孩子定期一起浏览图书网站,商讨购书计划。父母买,孩子也买,一起来挑。

第九条原则:传递赞美,润滑关系。

 

孩子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,老师也会因为孩子喜欢自己而反过来更加喜欢孩子,从而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。关系好了,学校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,家长就要促进这样的良性循环。
越是孩子不认可的老师,家长就得反复想办法在老师身上找到一些能被孩子认可的特点。你传递给老师的认可,也会慢慢影响孩子对老师的看法。反过来,家长也要想方设法从老师那儿获得对孩子的认可,哪怕是一点点,然后及时传递给孩子。当家长的,就得两头传递好消息,让孩子更喜欢老师,老师更喜欢孩子。
老师可能会一分为二地向家长介绍孩子的情况,不光说优点,也会说缺点。把孩子的一些问题告诉你,不是向你告状,是为了方便你教育孩子。
这时家长就得注意,不要把老师指出的问题直接传递给孩子,这样容易让孩子对老师产生负面情绪。

最后一条原则,就是为了应对冲突:先处理心情,再处理事情。

 

发生冲突,家长越是焦躁、恼怒地面对孩子,孩子的抵触情绪就会越强烈。所以,家长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情。
你先冷静下来,再处理孩子的情绪。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,让孩子尽情地倾诉或者大哭,或者让他静思,通过一个人躲在房间里、听音乐、深呼吸等等方式来缓解。孩子的情绪平息之后,再跟孩子交谈。
家长可以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讲述,而不打断他;可以用复述孩子的话去回应他,而不评价他,每一次复述其实都意味着,“我听到了,我首肯”;家长还要思考孩子情绪底层的原因,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。
要给孩子时间,相信孩子稍后会冷静思考。然后家长就可以有策略地进入下一个活动。
 

 
以上十条原则,其实殊途同归,最终都指向孩子社会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。选出你觉得最简单的一条,马上操练起来。只要开始行动,你就可以立即在自己或者孩子身上看到效果。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来源 |  政教处

文案 |  政教处

图片 |  政教处

编辑 |  张 艳 

责编、制作 |  团  委 

 

 

 
 
 

 

END

 
 
 

 

扫码关注
获取更多精彩资迅

 

 

 

 

 

2025年1月3日
通知公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