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教育: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?掌握这几种方法,让孩子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


家庭教育
科学方法请查收



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独立,自主解决问题,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。独立不仅是生活自理能力,更是一种积极进取、敢于担当的人生态度。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哪些误区?如何帮助孩子走向自主学习与成长?
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给予满满的爱和安全感;当孩子发现自我并有力量发展自我的时候,父母则要学会后退一步,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、去经历,孩子会一步步迎来“蜕变”,变得独立自主。独立是与生俱来的本能。
高中阶段,孩子的自我意识强烈爆发,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,走向独立的自己,就是打破“原我”获得“新我”的过程。
一个人的独立,不仅指自理能力,还包括主动思考、积极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。所以,孩子的动手探索能力、决断能力、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能否更自主地学习和成长。
1.让孩子自己动手、探索
“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,而是让他在紧急情况下,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韧劲去迎接挑战。”
教孩子独立的最佳时机,就是当孩子愿意尝试的时候,学会“放手”。只要孩子开始想尝试去做一件事,哪怕看上去有点难,哪怕刚开始失败、一塌糊涂,也尽量让他去试。前提是一定保证周遭环境的安全。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,是培养孩子主动探索、获取知识的能力。
2.充当孩子的“支架”
孩子总是要向上走的,父母需要充当他们的“支架”,给他们搭梯子和台阶,从旁给予适当的辅助,帮助孩子一步步提升。
在“支架”的帮助下,孩子很容易取得进步,获得成就感,当孩子的自信心建立起来后,他就不会惧怕遇到的难题。
家长和孩子一起做,也是帮助孩子独立的方式。在父母的帮助下,分解了任务难度,使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到。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去尝试,去获取更多独立的经验。
一开始要做什么事,是很难一次就做好的,指望一次就学会,还是不太现实,指望实践一次就高枕无忧,那也是高兴得有点早。一定要多多练习。正是不断反复去积累经验的过程,才是学习的过程。即便要无数次收拾烂摊子,也要给予孩子机会。
3.让孩子自己选择、做决定
艾尔菲·科恩在《无条件养育》一书中指出:“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,而不是遵循安排。”不要害怕孩子会把一切搞砸,对于每个人来说,会选择,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,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。因为父母的不干涉,孩子能拥有完整的自我,能有机会选择一条自己最喜欢的道路。
4.言传身教,让孩子学会直面和解决问题
当孩子打破杯子,父母要教会孩子的应该是接受杯子已经碎了的事实,然后拿起工具收拾残局。
当夫妻之间有矛盾时,父母教会孩子的是积极沟通,平和表达各自的看法,接受不同,合作共赢。
在孩子面前,父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,能够给孩子带来长远的影响。这就是言传身教。
5.独立而不孤独,重要的是守护好边界感
能放手让孩子追寻独立,其实是在建立边界感:这事是你的,你来做,我不用代劳;那事是我的,我来管,而不是推脱给你。
真正的爱,是平衡和界限。守护好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感,孩子既能多一分自由,也能感受到满满的爱。
父母有边界感,尊重孩子的空间和独立性,孩子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、感受和意图,做独立但不孤独的人。行为独立,情感却不孤立,才是我们所说的独立性。“教育不能总是牵着孩子的手走,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,使他对自己负责,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。”
家长要做的并不是推着孩子独立,而是保护孩子“独立的意愿”和“掌握主动求助的技能”。孩子终将自己去闯荡世界,父母们能做的就是:慢慢松手,随时关注,默默守护,让孩子轻装上阵。
来源 | 政教处
文案 | 政教处
图片 | 政教处
编辑 | 张 艳
责编、制作 | 团 委
END



扫码关注
获取更多精彩资迅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