伉俪德馨岁月悠--张  柱  任映芙

 

张柱,字独木,山西省祁县人,193612月出生,中共党员,祁县中学58届高6班学生,196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。毕业后回到祁县教书,退休前在晋中学院教授书法、写作、古典文学等课程。熟谙古文字,擅长真、草、隶、篆,钻研《说文解字》。出版《篆书论语》《篆书千字文》《祁县方音辨正》等,作品散见于《山西日报》《山西大学学报》《晋中日报》等;耄耋之年,他仍每周二坚持在东坡书屋公益讲《说文解字》。其事迹曾被山西电视台、晋中电视台拍摄专题片。2023年荣获山西省新时代“百姓学习之星”。

任映芙,山西省太谷人,祁县中学58届高6班学生,196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。1971年至19857月在祁县中学担任生物老师,1985年调到晋中师专任教。

 

 

 
 
 
 

 

情系母校

 

 

 

赠书母校

 
2023年4月16日,张柱先生委托晋中学院学生为母校祁县中学捐赠两册《篆书论语》《篆书千字文》。

 

 

 

 

诗赞校友

 

 

岁月凝辉,学德双馨
张柱伉俪的教育与人生华章
靳仰君
 

老校友张柱先生与任映芙老师是祁县中学58届高6班学生,也是一对耄耋伉俪。两位用一生的坚守与付出,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学养、师德赞歌。

张柱先生,晋中耆宿之名,于他而言绝非虚名,而是一砖一瓦用漫长岁月与深厚学养堆砌而成。年少时,他怀揣着对知识殿堂的炽热向往,脚步匆匆踏出祁县故乡,后来在晋中学院中文系执起教鞭,自此,墨香开始在那三尺讲台萦绕不散。

他与《说文解字》的羁绊,犹如一场深邃且执着的爱恋。九千余篆字,旁人看来是高不可攀、晦涩难懂的“文化珠峰”,他却以非凡毅力,将其逐一铭刻心间,默记成诵。那两大本承载岁月痕迹的《说文》,每页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,恰似繁星点缀夜空,每一笔划过,都是他在古文字迷宫中探索的足迹,在音韵训诂的幽径上徘徊、思忖、豁然开朗的见证。深挖经典经义,溯源汉字演变脉络,从象形至会意,从指事到形声,他以笔为舟,泛游于历史文化的浩瀚长河,打捞失落的文明珍宝,只为传承那古老而璀璨的华夏文字精魂。

育人之际,张柱先生尽显师者仁心,以书作翼,奖掖后昆。课堂之上,他挥毫泼墨,笔锋游走间,书法的神韵与文化的内涵水乳交融,倾囊授予学子书写之妙、文字之美;生活之中,他春风化雨,关注学子成长点滴,用耐心与慈爱,为他们排忧解难,铺就通往学术殿堂的坚实道路。更令人钦佩的是,当灾祸无情侵袭,他胸怀大爱,慷慨解囊,赈灾助困,那份赤诚的悲悯之心与社会担当,如暖阳照亮阴霾,彰显高尚德行风范。

古稀之年,虽别讲台,可他的教育情怀恰似燃烧不尽的炭火,余热灼灼。于书屋之中,借助新媒体之力,录制教学视频,延续知识传播火种,让往昔积累的学识化作永不落幕的智慧光源,继续滋养求知者心田。

而他身旁的任映芙老师,同样是教育长路上的坚守者。那一本珍藏四十余载的教案,工整娟秀的字迹,条理清晰的架构,恰似一座师德丰碑,无声诉说着往昔课堂上的认真严谨、一丝不苟。从青春到暮年,她精心雕琢每一堂课,以知识为砖石,搭建学生成长的阶梯,用默默耕耘,诠释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热爱。

这对耄耋伉俪,一个学文,一个教理,看似轨迹不同,实则灵魂相契。在学校,他们扎根课堂,倾囊授人。在家中,想必是墨香与书声交融,探讨学问与交流教学心得相伴,日子在平仄的读书声、沙沙的书写声里悠悠流淌。他们是彼此精神的支柱,于漫长人生路上,相互砥砺前行,以知识为基石,筑起一座抵御世俗浮躁的“静庐”,用行动诠释热爱与坚守的力量,为后学晚辈铺就通往知识殿堂、敬业之道的指引路径,让我们知晓,在这速食时代,仍有纯粹的求知、无悔的付出值得追寻、值得传承。

两位先生在生活里相濡以沫,于事业上并肩齐驱,以学养为笔、品德为墨,书写了一段熠熠生辉、令人敬仰的传奇篇章,激励后来者在求知、育人与为人处世的道路上,稳步向前,传承其精神之光。

 

 

校友

 

 

伉俪嘉声
张弛
晋中耆宿耀星芒,
岁月长河育栋梁。
张柱少年怀壮志,
离祁追梦墨痕香。
篆文深解才情显,
经义精研韵味长。
映芙生化倾心血,
教案精详桃李昌。
挚爱盈怀滋学子,
德馨满苑誉声扬。
贤伉俪美千秋颂,
 风范流传万世芳。 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END

 

扫码关注我们

 

获取更多精彩资讯

 

 

 

 

 

2024年12月3日
通知公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