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友风采 ▏薛华:和黑格尔对话的人
校友风采
薛 华

人物简介

薛华,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。1937年8月出生,祁县中学57届高4班学生。
著有《黑格尔、哈贝马斯与自由意识》等,其研究突破传统模式,推动国内黑格尔哲学研究,还致力于中德哲学文化交流,组织翻译伽达默尔全集等。

时代楷模

诗赞校友

赞薛华先生
靳仰君
年少逢书启慧芒,
《小逻辑》中探幽长。
北大求贤研哲道,
社科院里继华光。
译介黑格尔思想,
笔端凝力著华章。
《政治著作》启新径,
剖析精深入奥堂。
《艺术难题》穷究处,
美学深意绽芬芳。
自由本质寻真义,
哈贝马斯亦阐扬。
岁月倾情书案畔,
古稀不懈志如钢。
中德文化通桥架,
学术星河耀远航。

相关资料

因为“看不懂”走上哲学研究之路
记者:您走上德国哲学研究之路,好像是源自青年时代的“看不懂'。您能谈一谈当时是什么使您对哲学,尤其是对黑格尔产生了兴趣吗?
薛华:我在读高小时,在父亲工作过的粮店看过哲学家艾思奇的《大众哲学》,这本书采用普及风格讲哲学,比较容易懂,让人爱读。高中时我在祁县新华书店看到贺麟先生翻译的黑格尔的《小逻辑》,书里每个字都认识,但连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。
这引起我思考,哲学是干什么的?这种看不懂的书到底在讲什么,有什么意义?于是我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强烈兴趣。没想到,后来我真的到了贺麟先生身边研究黑格尔(笑)。
我很幸运一路遇到一批好老师,如在祁县上高中时遇到历史老师吕世增,当我难以在文科理科间作出抉择时,他认为我对文理科都感兴趣,应该学哲学。由此我才下决心学习哲学。
——摘自《深圳特区报》(2017年11月07日)的新闻采访《黑格尔及德国哲学研究专家、翻译家薛华:我和哲学走到一起是一种幸运》

相关资料

认真而爱自由
——薛华:黑格尔及德国哲学研究专家
作者:周林刚
2010年8月5日
作为我国著名的黑格尔及德国哲学研究专家、翻译家,薛华长期在中国社科院从事哲学研究工作,并致力于中德哲学与文化交流。数十年来,他的成就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承认。
不过,薛华走上德国哲学研究之路,则源自少年时代的“看不懂”。据说,他在祁县中学念高中时读到贺麟先生翻译的黑格尔《小逻辑》,正是因为看不懂,才对黑格尔产生了兴趣。1957年他考到北大哲学系学习哲学,5年后考取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生——因缘际会,他真的就到了贺麟的门下研究起了黑格尔哲学,并且在黑格尔哲学研究,以及黑格尔和德国哲学的中文译介方面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复旦大学哲学系张汝伦教授在《良知与理论》一书中谈到20世纪80年代的黑格尔研究,指出:“近20年研究黑格尔的著作实在不多,研究他的政治、社会和历史思想的著作就更少了,除了薛华先生的几部著作外,几乎付之闭如。”薛华的黑格尔哲学研究对国内相关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,现在还有一些哲学研究者坦言当年他们是读薛华的书走进哲学的。
薛华是一个对学术研究较真、较劲的人。老先生今年七十有三。去年年底我收到他的一封电邮,附件是他写的黑格尔《哲学科学全书纲要》“译后记”,电邮的内容则只有两句话,大意是他累了,可能没有精力再作进一步修改。当我不久后与他通电话时,他因为这本书的出版而累病了。
《哲学科学全书纲要》是黑格尔亲自出版的少数几部作品之一,前后修订两次、出过三版。三版有大的不同,也有小的不同,你就是瞪大了眼睛,恐怕也会一不小心“看走了眼”。薛华先生却要把这三版全都译出,而且他的原则是“使同者同,使异者异”,哪怕不同版本之间只是一字一词一标点的变化他也要力求表现出来!这是件考验体力、耐力、脑力、心力和眼力的艰巨任务,但他竟然去做了,而且在他的古稀之年、在他身体状况并不佳的时候交卷了!
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。等到书稿交付出版社打出校样后,他又从头到尾改了一遍。这项工程规模浩大又巨细无遗,哪怕是体健如牛、心细如丝的年轻小伙也要望而生畏,难怪者先生累得病倒了!
别人劝他保重身体要紧,但他总说:“我有什么办法呢?”现在书已经出版了,但他计划再次对照原文,把自己译错和编辑改错的地方改过来。有句俗话说得好,凡事“怕”认真。你认真、较劲,你就能把“事情”征服。他取得的那些“硬邦邦”的学术成果,就是一个证明。
我起初以为这样认真的人会很严苛,不容易打交道。实际上,并不如此。
两年前,因为出版“薛华著译集”,我第一次去他的寓所拜见了他。薛华很健谈,我们在他的小书房里,一起抽着他的“双叶”香烟,一谈就是一个下午。虽然相谈甚欢,但我心里一直在犯嘀咕:因为他谈到了他对翻译稿件编辑工作的各种看法,谈到了他对一些"不认真”情况的严肃反应。我一边听,一边对照着自己的工作,心中忐忑不安,生怕将来也会犯下这样的错误。然而,我们的合作进行得非常愉快:我编辑他的作品时,也曾出过差错,他指出了错误,但表示理解。他其实很宽容,并非像我先前所担心的那样难以相处。
渐渐地,我终于能够领会到他的认真所包含的真义。它不是什么性格怪僻,而是源于对学术的尊重。他厌恶的是对学术的傲慢浮夸,在学术上轻率从事;他的认真,是因为他对哲学心怀敬畏。我得出一个道理:薛华先生其实是希望他的朋友也是能够认真对待学术研究的人,对这样的朋友他有一种难以掩饰的爱。
与此同时,认真较劲的人,恰恰也是能独立思考的人;独立思考的人在思想上则是一个爱自由的人。薛华的黑格尔研究被认为是国内突破传统教条模式、进行独立哲学反思的成果。薛华的研究活动和他研究的对象,很有趣地显出一种“辩证统一”。他摆脱教条探讨,所呈现的正是一个为人类自由殚思极虑的黑格尔。为此,他抓住了黑格尔思想中对实定权威的批判、对“历史终结”的批判、对自由之为人的本质的肯定这三条互相关联的线索,正是它们构成了《青年黑格尔对基督教的批判》、《黑格尔对历史终点的理解》以及《自由意识的发展》等作品的主题。
每次去拜见薛华先生,他都会微笑着等在楼梯口;每次辞别之时,他也要送到楼梯口。曾说过好几次要再去看他却总没成行。现在,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很“忙”,四处劳碌奔波,但有时也不免疑惑:自己到底在这奔忙中认真对待了些什么?一想起这位极其认真而又热爱自由的老先生,真是汗颜。


从“看不懂”到“不放弃”:教育中的坚持与引导
在薛华先生的学术生涯中,他最初面对黑格尔那深奥晦涩的著作时,也是“看不懂”,但他没有因此而却步。相反,这种困惑激发了他内心强烈的好奇和探索欲望。他花费大量时间深入研究,查阅各种相关资料,与同行交流探讨,逐步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。最终,他不仅透彻理解了黑格尔的思想,还在德国哲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。
然而,在我们的教育场景中,学生们常常面临“听不懂”的困境,遗憾的是,一些同学选择了放弃。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和结果,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。
对于学生来说,“听不懂”可能是由于课程的难度超出了他们当前的理解能力,教学方法不够生动形象,或者是他们自身的基础知识不扎实。然而,无论原因如何,一旦他们选择放弃,就意味着关闭了一扇通向知识和成长的大门。
作为教育者,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。首先,要善于创造一个轻松、和谐的学习氛围。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,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疑惑和不解。其次,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,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。对于那些因“听不懂”而感到沮丧的学生,给予温暖的鼓励和支持。再者,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,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。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,灵活运用案例分析、小组讨论、实验演示等方式,让知识更加直观、易懂。另外,合理安排教学进度,注重知识的衔接和过渡,避免跳跃性过大导致学生跟不上节奏。
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样关键。在面对“听不懂”的状况时,不能消极对待,而是要主动出击。积极做好预习工作,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,便于在课堂上更好地跟上老师的思路。课堂上集中注意力,紧跟老师的节奏,做好笔记,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。课后及时复习,对于不懂的问题,要主动请教老师、同学,或者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。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,合理分配时间,逐步攻克学习中的难点。
同时,要培养自己的坚韧精神和探索欲望。遇到困难时,鼓励自己积极思考,勇敢提问,而不是轻易放弃。就像薛华先生,“看不懂”没有成为他退缩的理由,反而成为了他深入探索的动力。
对于学生自身,也要学会调整心态。“听不懂”是学习过程中的常态,不要因此而感到沮丧或自卑。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挑战,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。主动寻求帮助,多花时间去思考和钻研,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克服困难。
在教育的道路上,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,都不能因为“听不懂”而选择放弃。只有坚持不懈,积极探索,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行,收获成长和进步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的学习环境。
作者: 张弛
2024年11月26日

END



扫码关注我们
获取更多精彩资讯